仕隐风云谱

仕隐风云人物谱

前言

自古以来,仕与隐都是文人在一生之中的重要主题。仕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代表,认为文人应该“积极入世”,出去做官,考取功名,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,兼济天下;隐主要以道家文化为代表,认为文人应“消极避世”,不要被世俗之事所困扰,要无为而治。

千百年来,无数文人在追求仕或隐个过程之中诞生了许多代表人物,下面让我们了解他们的生平,体味他们的人生态度吧!

正文

入世代表——杜甫

杜甫,生于公元712年,卒于公元770年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。

杜甫年少时家境优越,生活较为富足,自由好学,受到文化的熏陶。

公元747年,玄宗皇帝举行科考,杜甫也去应试。但由于权相李林甫作梗,全部考生落选。杜甫的科举之路行不通,为实现政治理想,只能寻求权贵的推荐,一过就是十年,但都无果。他在长安郁郁不得志,过着贫困的生活,小儿子也被饿死。

安史之乱爆发,杜甫被俘。这一时期,杜甫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,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。

杜甫之后辗转投奔了肃宗,被封为左拾遗,但不久后被贬华州。杜甫十分苦闷,之后又有几次做官,最后也都被贬。这段时期,杜甫深感仕途失意、世态炎凉,心中充满感叹和愤懑。没过几年战乱爆发,杜甫再一次见证了战争带给百姓的无穷灾难。

杜甫万年漂泊无依,穷困潦倒,最终在公元770年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,时年五十九岁。

杜甫一生中的很多作品都是反应社会现实和百姓疾苦的,如《题郑县亭子》《早秋苦热堆案相仍》《独立》和《瘦马行》等。他忧国忧民,陆游评价他:”文章垂世自一事,忠义凛凛令人思。”杜甫一生一直在和世俗与现实打交道,可谓入世的代表。

出世代表——陶渊明

陶渊明,生于公元352年,卒于公元427年,名潜,字渊明,又字元亮,自号“五柳先生”,私谥“靖节”,世称靖节先生,东晋诗人,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。

陶渊明既读过儒家经典,也受过道家思想熏陶,这为他后来的隐逸奠定了基础。他二十开启了宦游生涯,先后做过江州祭酒、彭泽令等小官。他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,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,于是作《归去来兮辞》,解印辞官,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。

归隐之后,他内心平静,自得其乐,过着一般农民的生活,远离世俗,最终卒于浔阳。

在归隐时,陶渊明创作了许多反应田园生活的作品,如《归园田居》五首、《杂诗》十二首,也创作出了《桃花源记》这样描写理想中的社会的作品。

陶渊明的作品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和诗文的自然天成,可以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。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。

陶渊明可以说开创了隐逸文化,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因此也成为了出世的代表人物。

仕隐两得——王维

王维,生于公元701年,卒于公元761年,名字摩诘,号摩诘居士,唐朝诗人、画家,被称为“诗佛”。

王维自幼聪明过人,721年,王维中进士,任太乐丞,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,贬为济州司仓参军。张九龄执政后,被拔为右拾遗。

做官之后,他利用空闲时间在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,以修养身心。王维和他的知心好友过着悠闲自在、半官半隐的生活。

公元761年,王维逝世。临终时,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,完成后便安然离世。

王维在仕途上成就不小,归隐生活也过得十分得意。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诗,描绘自然美景,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的情趣,可谓是仕隐两得。

结语

在仕与隐的选择上,无数的前人已经为我们探明了道路:入世意味着承担兼济天下的责任,面对现实;而出世则意味着某种逃避,抛开世俗,自己修身养性。

在这个选择中,我更加偏向于入世。首先,社会责任是需要人去承担的,这些有文化的文人不去承担,由谁来承担呢?正所谓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。这些文人占有了比别人多的社会资源,就应该积极作为,为苍生立命,努力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。就拿杜甫来举例说,他一直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疾苦,忧国忧民。他为百姓做文,在安史之乱时写了《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》和《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》,为剿灭叛军献策,考虑去减轻人民的负担。他主张仁政,有着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抱负,有着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心胸,可谓名族脊梁。可是,主张出世的人,他们面对社会现实选择了逃避。他们不问世事,专心于自己的修身养性,但社会问题依然存在。很多普通百姓需要生活,无法选择出世,生活在疾苦之中。于是没有人承担起责任,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,对发展无益。